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会长赵如龙浅谈防水

Time: 2023-05-19 13:40:57   have People participation

在2016年浙江省防水协会年会上,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会长赵如龙莅临会议发表了讲话。他根据我省建筑防水现状,就如何围绕浙江省建筑防水组织怎样加强协作、形成共识,共同把我省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水平提到一个更高水准这一主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代表:
大家下午好!

今天,浙江省建筑防水行业协会、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防水学术委员会、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防水工程专业委员会三家联合在此召开2016年浙江省建筑防水领域年会。我欣喜地看到,这种产、建、研相结合,共同应对建筑防水通病的形式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好形式,今天的会议也是一种联盟式的合作共进的很好的开会方式,但愿这种联盟式的合作今后更紧密一些。值此机会,对前来参加年会的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中国建筑业协会防水分会的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会员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刚刚选举出的浙江省建筑防水行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表示诚挚的祝贺!

根据会议安排,让我讲讲一些感言,讲怎么,思考良久,根据目前我省“三家防水组织”的主管部门不同,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也不同,分别承担着建筑防水工程的专业设计研究、材料生产监管、专业施工推广等责任的具体情况,如何围绕建筑防水,加强协作,形成共识,共同把我省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水平提到一个更高水准这一主题。借此机会,我想讲三方面的意见,仅供参考。

一、我省建筑业2016年三个季度的发展情况
建筑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在新常态下依然表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具体表现为:一是建筑业产值稳中有升。2016年1至9月完成建筑业产值15773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省外产值7913亿元,同比增长6.1%,增幅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省外产值占全省建筑业产值总量50.2%,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二是签订合同额再创新高。1-9月全省建筑业签订合同额31852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本年度新签合同额15013亿元,同比增长9.8%,增幅提高了17.9个百分点。三是新开工面积止跌回升。1-9月,新开工面积485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增幅提高了18.9个百分点。四是劳动用工平稳增长。1-9月,全省计算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相对去年同期 654.8万人增加到658.16万人,增加了3.36万人,同比增长0.5%。

从总体看,我省建筑业走势稳中趋好,但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萎靡,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从宏观层面上看,建筑业产值增长,利润增长的速度放缓,整个建筑行业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结构调整期。与此同时,建筑业实施“营改增”和加快推进绿色建筑、绿色施工,住宅全装修及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发展要求,由此对建筑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组织构架、管理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期盼;从微观层面上看,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波动造成开发商资金紧缺,减少对新项目的投资,并产生了大量的拖延竣工结算、拖欠工程尾款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部分项目受限于传统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项目经理挪用资金或对外形成帐外债务,使得建筑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和债务风险。
根据我省建筑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建筑业的趋势,总体上将保持平稳向好态势,下阶段要提振信心,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策扶持。省建设厅将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省政府名义出台相关应对挑战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激发行业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形成工作合力。
    

2、推动转型发展。积极鼓励建筑企业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四方面的转变,即在建设方式上向绿色建筑转变,建筑物都要实施一星级以上的绿色标准,并强制推行;在生产方式上向建筑工业化转变,我省比全国提早5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30%以上的目标;在承包方式上向工程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工程总承包转变,将对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在专业领域向优势专业转变;鼓励轨道交通、港口码头、钢结构等优势专业组成产业联盟,提升承接PPP等项目的能力。同时抓住“互联网+”产业革命和我省推进工程总承包、绿色建筑、住宅全装修、BIM新技术等机遇,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3、鼓励抱团发展。鼓励和保进“建筑之乡”组建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形成新的区域发展优势。鼓励优势专业组成一批产业联盟,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提升承接PPP等项目的承接能力。鼓励优势企业与央企国企结盟,实现融合互动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4、加大“走出去”步伐。抓住建筑业转型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省外市场,加大对省外承包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的力度鼓励产业集群,产业联盟“走出去”拓展市场。

二、我省建筑工程防水面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根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与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2013年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项目报告》:建筑屋面渗漏率达到95.33%;地下建筑渗漏率达到57.51%(抽样调查全国28个城市、850个社区,共计勘察2849栋楼房,访问3674名住户)。据北京建筑工程司法鉴定中心的数据显示:有1/4的法律纠纷是因为住宅建筑渗漏而引发的。

2013年10月住建部发布《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将渗漏列入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之首,并规划用五年时间进行重点专项治理;2014年9月住建部发布《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程质量主体责任。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近几年,新建建筑工程渗漏水现象有所改观,但也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渗漏水,导致各地外墙外保温大面积剥落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使用,还涉及到人、物安全;每年“梅季”,南方地下室渗漏水与结露现象交结在一起,集中表现出来,地下室内不仅湿度大,还大面积积水,已造成汽车锈蚀,线路故障,个别新开楼盘还由此引发群体事件;精装修楼房木质固定式家俱梅变时有发生;创优工程由于渗漏水被一票否决的占有一定比例。建筑渗漏(结露)这一功能性缺陷仍然是当前建筑业的短板。

针对建筑防水面临的问题,在省建设厅高度重视下,今年3月下文批复由我协会牵头负责编写《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我协会防水专委会将此项工作作为今年重点工作,积极牵头,发挥“三会”联盟作用,协调和落实专家参与编写《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由12名来自防水协会、防水专委会、防水学术委员会的专业设计、材料生产、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科研教育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编制组,为《建筑防水规程》的编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同时,还有24家来自施工企业、材料生产、质量监督、房产开发、科研教育、工程监理等方面的单位参与编制,社会参与度如此高,这从另一方面反应出解决建筑渗漏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充沛,年降雨量在1500mm,6、7月之间有梅雨,每年还会受到台风的影响,这些气候条件更容易造成建筑屋面和外墙的渗漏水,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位较高,使地下工程的全年处于地下水的浸泡之中,对地下工程的防水设防和选材有特殊的要求。编制组先后赴深圳、宁波、台州、嘉兴、衢州、上海、成都等地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调研,现场召开防水技术专题研讨会10多次;组团赴苏州参加《地下工程防水规范》修编宣贯研讨会,及时掌握国家规范修编动态;参加各种防水会议,广泛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进行试验室和工程应用验证试验,取得了一些关键数据,编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从刚才专家介绍的情况来看,我省《建筑防水规程》亮点很多,成果颇丰,把“以结构自防水为主,附加防水为辅”、“刚柔相济”的基本防水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建筑防水规程》附录单列了“有防水要求的本体各部位抗裂防渗措施”写得非常好,该措施综合了我省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和众多课题研究的成果,必将对我省建筑防水性能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走出了过去单一“围绕材料做防水”的本末倒置现象。新的《建筑防水规程》的编制成果值得充分肯定。

三、对建筑防水工作的建议和要求
1、遮风避雨是人类生活的最低需求,当今人类社会已从基本需求向高级需求全面转化,现代建筑本应赋于我们的是安全、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但我们还在为渗漏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烦恼而担忧。希望编制组成员善始善终,再加把劲把《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早日定稿,争取在12月底完成专家和有关部门审查修订。力争明年1月完成《浙江省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送审稿,报省建设厅审批。积极做好《建筑防水规程》批准后的宣贯工作,让这项措施受惠于百姓,解多年之顽疾。

2、进一步倡导建筑防水行业协会(经信委)、建筑学会防水学术委会、建筑业行业协会防水专委会“三会”联盟,充分发挥工程设计、学术研讨、材料生产、工程施工等方面专家和职能的综合作用,提高解决建筑防水问题的能力。“三会”在防水行业联盟上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我们要以解决建筑渗漏问题为目的,把《建筑防水规程》与《保温规范》、《住宅设计规范》、《相关土建规范》做好无逢衔接,做到互相照应,“宁可都管,不可不管”,不留真空地带。

4、要紧跟建筑业发展新形势,开展工程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住宅全装修工程的防水(结露)问题研究;不断探索智慧城市、智能家居与防水(结露)的技术结合;不断研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地下交通等防水技术等。

赵如龙会长表示浙江省建筑业行业协会在新的一年里将进一步加强与省级有关部门和在关建筑防水单位联系协调,为加快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努力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服务,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反映诉求,促进社会和谐,为我省创出更优更好的优质工程和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